牙颌畸形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人类演化的背景,从出土的80万年前的爪哇猿人和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颅骨颌骨上均未发现有牙颌畸形:10 万年前的尼埃德特人的颅骨颌骨上发现有轻微的牙颌畸形:3000年前的我国河南安阳(殷墟)人则有明显的畸形约28%;2400年前的Hippocrates曾有牙位错乱的论述。
1991年曾祥龙等对上百副距今170万年至1.8万年前的古类人猿牙齿与颅骨进行研究后发现;旧石器时代古猿颌骨无明显畸形,很少有牙齿错合,最早出现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牙错位是因多生牙所致。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出现牙颌畸形,如颜面不对称畸形,下颌偏歪前突,严重的反合等。而现代人的发病率更高。牙颌畸形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演化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一百多万年的演化过程,牙颌畸形的发病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表现人类咀嚼器官随着人类进化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逐渐不平衡的退化所致,人类从古至今生活环境的变迁,原始人从爬行至直立行走,身体重心随之发生改变,支持头部的颈背肌逐渐减弱,为达到头部前后的平衡,颌骨逐渐退化缩小,颅骨因脑量的逐渐增大而逐渐扩大而演变成现代人的颅颌外形。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火的发现。食物由生食到熟食,由粗到细,由硬到软,在此过程中咀嚼功能日益减弱,引起咀嚼器官的退化缩小,其退化有不平衡的现象;肌肉首先退缩,牙槽骨颌骨的退化缩小速度快于牙齿,这种不平衡的退化逐渐致使牙列拥挤,牙齿排排列不齐及其他类型的牙颌畸形。
牙颌畸形的发生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病因机理是错综复杂的,而且常常可以由多因素起作用,多种因素也可能同时作用或先后作用而引起一系列的牙齿、咬合、颌骨、颅面的改变,一种因素可同时影响骨骼、肌肉、牙齿,不仅引起形态变异,且可造成功能影响,总之影响的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在人类若干万年的演化背景,经过遗传和变异,逐渐形成咀嚼器官退化的遗传性状,有的与近亲遗传有关。近年由于医学遗传学以及遗传控制技术的发展,研究染色体与牙颌畸形的关系,以及胚胎早期排出有害基因,引进有利基因,这些技术的发展可能预防遗传因素缩产生的牙颌畸形。环境因素可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因素,前者有全身和局部两方面因素,全身因素包括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失调以及传染病等,局部环境因素包括奶瓶哺乳姿势不正常、口腔不良习惯、以及乳牙期和替牙期的局部发育障碍等。先天因素包括母体在妊解期的营养、疾病及损伤等,母体缺乏与胎儿生长发育有关的磷、钙、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C、D等,以及损伤、胎儿本身的新陈代谢紊乱等。1988年峰野泰久研究结果,母乳组的儿童上乳切牙扭转、拥挤少见,相反人工哺乳组多见,因此环境因素的哺乳状态对于口腔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应予重视。为此在儿童时期如能及早发现和制止可能引起牙颌畸形发生的因素,则可使他们的咀嚼器官健康生长;至于牙颌已经成了畸形,则用生物力学原理进行矫治,使其恢复正常,达到功能改善、发育正常、面貌和谐美观。
上一篇:口腔正畸学:牙颌畸形的临床表现